|
中国装甲兵的早期困境
1949 年,新中国成立时,人民装甲兵刚刚创建,装备的坦克主要是从国民党军队手中缴获的美制和日制坦克,总数仅有 375 辆 。这些坦克不仅型号繁杂,性能也较为落后,再加上缺乏零部件,根本无法满足装甲兵作战和训练的需求。 由于新中国工业基础极为薄弱,短期内根本不具备自主研制和生产坦克的能力。为解燃眉之急,中国决定从苏联购买坦克。1950 年 11 月,中国从苏联首批购进了 10 个坦克团的装备,主要是 T-34/85 中型坦克,另外还有少量的 IS-2 重型坦克和 SU-122 自行火炮。在 1951-1955 年期间,又陆续从苏联购进了 47 个坦克及自行火炮团的装备。这些苏制坦克在朝鲜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让人民装甲兵告别了 “万国牌” 坦克的历史,部队装备首次实现了制式化。 尽管引进苏式坦克后,解放军装甲部队已初具规模,但装备的都是二战时期的老坦克,如 T-34/85 中型坦克、IS-2 重型坦克、SU-100 自行反坦克炮等。随着时间的推移,这些坦克的性能逐渐无法满足新中国的国防需求。因此,中国急需一款更先进的坦克来提升装甲部队的战斗力,而苏联的 T-54A 中型坦克进入了中国的视野。 结缘 T-54A
1955 年 11 月,中国从苏联获得了新型的 T-54 中型坦克及其改进型号 T-54A 的样车 。T-54 系列坦克是苏联在二战后研制的第一代主战坦克,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型坦克之一。它的出现,彻底改变了坦克的设计理念,采用了许多创新性的设计,如半球形铸造炮塔、大口径火炮、自动装弹机等,具备了强大的火力、良好的防护和较高的机动性,是当时世界上综合性能最为优秀的坦克之一。 T-54A 作为 T-54 的改进型号,在性能上有了进一步提升。它换装了新式的 D-10T 100 毫米线膛炮,配有陀螺式单向稳定器并能以动力控制高低瞄准,在炮身上增添了抽气装置,有效提高了火炮的射击精度和射速,同时也解决了射击时的硝烟问题,改善了车内的作战环境。此外,T-54A 还在车内增加了新式空气滤清器、电动机油泵、排水泵、自动灭火系统和外置油箱等设备,大大提高了坦克的可靠性、生存能力和续航能力。 中国在对 T-54 和 T-54A 样车进行详细研究后,被其先进的设计和性能所吸引。为了提升中国装甲部队的装备水平,发展自己的坦克工业和培养技术人才,中国决定以 T-54A 为基础进行仿制生产。为此,中国要求苏联提供 T-54A 中型坦克的全套图纸和生产工艺。苏联同意了中国的请求,这为中国仿制 T-54A 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持。 1956 年 4 月,中国在内蒙古包头动工建设国内第一家坦克制造厂 ——617 厂。在建设过程中,得到了苏联专家的指导和帮助,他们带来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,为 617 厂的建设和发展奠定了基础。同时,中国也派遣了大量技术人员前往苏联学习坦克制造技术,为后续的仿制工作培养了人才。 仿制之路的关键节点
1957 - 1958 年,617 厂主要精力放在了设计研究、翻译图纸以及整理工艺技术文件上 。这些资料都是俄文版本,技术人员们需要逐字逐句地翻译,同时还要深入理解其中的技术原理和工艺要求。为了确保翻译的准确性和对技术的理解,他们经常组织讨论和交流,遇到问题就向苏联专家请教。这一过程虽然艰苦,但为后续的仿制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 1958 年底,在技术人员和工人们的共同努力下,第一辆用苏联零件组装的国产 T-54A 开下了流水线 。这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,标志着中国已经初步掌握了 T-54A 的组装技术,为实现完全自主生产迈出了关键的一步。在组装过程中,技术人员们严格按照工艺要求进行操作,对每一个零部件的安装都进行了仔细的检查和调试,确保了坦克的质量和性能。 到 1959 年,617 厂已经实现了完全独立生产 T-54A 中型坦克 。在这一年里,技术人员们克服了重重困难,解决了一系列技术难题,实现了从零部件生产到整车组装的全过程自主化。1959 年底,国产 T-54A 被正式命名为 1959 年式中型坦克,简称 59 式坦克,生产厂家命名为 WZ120 。59 式坦克的诞生,标志着中国坦克工业从无到有,实现了质的飞跃,中国从此具备了自主生产主战坦克的能力,不再依赖进口。 59 式的后续发展与影响
59 式坦克诞生后,凭借其出色的性能和可靠性,成为了中国陆军装甲部队的主力装备 。在很长一段时间里,59 式坦克在数量上占据了中国陆军坦克装备的主导地位,为维护国家领土安全和国防稳定发挥了重要作用。据统计,从 1959 年到 1985 年停产,中国共生产了一万辆以上的 59 式坦克,其中绝大部分由包头 617 厂生产,洛阳拖拉机厂仅生产了 500 辆。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,为了满足不断变化的作战需求,中国对 59 式坦克进行了持续的改进和升级,使其性能得到了进一步提升。在这些改进型号中,比较著名的有 59-1、59-2、59-2A、59D 等 。59-1 式坦克主要改进了火炮的稳定系统,提高了射击精度;59-2 式坦克换装了 105 毫米线膛炮,增强了火力;59-2A 式坦克则在 59-2 式的基础上,进一步改进了火控系统和防护能力;59D 式坦克是 59 式坦克的深度改进型,它采用了新式的火控系统、105 毫米线膛炮和反应装甲,具备了与二代主战坦克相媲美的作战能力。 除了装备中国陆军外,59 式坦克还出口到多个国家,在国际市场上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。60 年代中期,中国向巴基斯坦提供了 59 式坦克,这些坦克在第二次印巴战争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帮助巴基斯坦军队在克什米尔地区冲突中击败了印度军队的英国 “百夫长坦克”,赢得了巴基斯坦的认可。战后,巴基斯坦订购了 1000 多辆 59 式坦克。80 年代,两伊战争爆发,伊拉克和伊朗对武器的需求量大增,由于美苏的军火价格昂贵,两国最终选择从中国购买武器。伊拉克购买了近 3000 辆 59 式和 69 式坦克(69 式坦克是以 59 式为基础研制的),其中 69 式占到 2800 多辆,每辆售价仅 50 万美金,比苏联 T72 便宜近一半。后来伊朗也订购了 200 多辆 69 式。此外,59 式坦克还出口到了其他一些国家,如泰国、孟加拉国等。 59 式坦克的性能亮点
59 式坦克战斗全重 36 吨,这个重量在当时的主战坦克中属于较为适中的水平,既能保证坦克具备一定的防护能力和火力,又不会过于沉重而影响机动性 。它的乘员为 4 人,分别是车长、炮长、驾驶员和装填手,这种人员配置分工明确,能够高效地完成坦克的各项作战任务。 在动力系统方面,59 式坦克采用了 B2 系列 V 型 12 缸水冷柴油机,缸径 150mm,标定功率 382kW(520 马力) ,标定转速 2000r/min 。强大的动力输出使得 59 式坦克拥有较好的机动性,其最大时速可达 50 千米 ,最大行程为 560 千米 。这意味着在战场上,59 式坦克能够快速地抵达指定位置,执行作战任务,并且具备较长的续航能力,减少了对后勤补给的依赖。 59 式坦克的火力配置也十分强大,主炮为 1 门 100 毫米线膛坦克炮,身管长 5350mm ,身管前端装有抽气装置,能够有效排除射击后炮管内的硝烟,提高了火炮的连续射击能力 。该炮可发射钨芯穿甲弹、破甲弹和榴弹等多种弹药,弹药基数 34 发 。在当时,100 毫米线膛炮的威力足以对敌方的坦克和装甲目标造成巨大的威胁,不同类型的弹药可以适应各种不同的作战场景。辅助武器包括 1 挺 12.7 毫米高平两用机枪,备弹 500 发,主要用于对空射击和对远距离目标进行打击;1 挺 7.62 毫米并列机枪和 1 挺由驾驶员操纵的 7.62 毫米航向机枪,备弹 3000 发,用于近距离的自卫和对步兵的压制 。 在装甲防护方面,59 式坦克的车体首部和侧面的装甲较厚,炮塔成流线型,具有良好的抗弹能力 。车体前倾斜装甲板厚度为 100 毫米,炮塔前部装甲厚度更是达到了 220 毫米 ,这种厚实的装甲能够有效抵御敌方炮弹和子弹的攻击,为车内乘员提供了可靠的防护。流线型的炮塔设计不仅美观,还能减少被敌方炮弹击中的概率,提高了坦克的生存能力。 #坦克#
|